在中国抗战的烽火岁月中,有一支部队以其惊人的火力配置而闻名,甚至被戏称为“国军火力天花板”。 这支部队就是庞炳勋将军率领的第40军,一个以“捡漏”和“抠门”著称的传奇杂牌军。
让我们把时间的指针拨回到1937年9月,地点是河北沧州的姚官屯。 面对来势汹汹的日军精锐第10师团,这支仅有1.3万人的部队毅然决然地投入战斗。 令人瞠目结舌的是,在长达七天的血战中,他们竟倾泻了高达140万发的子弹和4800多发炮弹! 更令人咋舌的是,这支部队的人均机枪数量甚至超过了中央军的德械师,火力之强悍可见一斑。
那么,这支部队是如何拥有如此惊人的火力的呢? 答案并非来自蒋介石的特别关照,而是一位老军阀的生存之道——庞炳勋。 他凭借着在战场上的投机取巧,倒卖军火,私藏装备,甚至将友军的溃败变成了自己的“武器展销会”,一步步地为自己的部队积累了惊人的火力。
庞炳勋的第40军堪称“纸面膨胀”的鼻祖。 名义上,部队编制为两个师,共计3.6万人,但实际上,兵力仅有1.3万人。 虚报人头,只是为了多领军饷。 然而,在武器装备方面,庞炳勋却毫不含糊,全军装备了660挺轻重机枪,平均每百人拥有5挺,远远超过了德械师每百人3挺的标准。 这在当时的中国军队中,绝对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。
展开剩余71%庞炳勋深谙“人死可以补,枪没就是废军”的道理。 在军阀混战的二十年里,他坚持“三不原则”:主力不打头阵、重武器不分散、轻武器不离身。 他还十分注重弹药的管理,其严格程度堪比银行的保险库:轻机枪出仓的时间不得超过8小时,子弹箱必须编号登记,士兵私用200发子弹就会被撤职。
为了保住自己的部队和装备,庞炳勋可谓是绞尽脑汁。 1927年中原大战,冯玉祥与阎锡山鏖战正酣,庞炳勋却按兵不动,坐山观虎斗。 待冯军溃败后,他立刻命令部队换上冯军的制服,以“收尸”为名,将战场上的武器装备洗劫一空,白捡了200多支步枪、数门迫击炮和两挺重机枪。 1930年,吴佩孚兵败,庞炳勋假意投靠,转头就开始搜刮溃兵的武器,甚至放出豪言:“敌人的胜败,就是我的库存!”
1934年南阳战役,庞炳勋佯装溃退,诱敌深入后,突然用6挺马克沁机枪进行反杀,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战果。 战后,他还下令回收了90%的弹药,以备不时之需。 1938年台儿庄战役后,军政部本想裁掉这支残军,庞炳勋却拎着一箱血衣,跪求桂系大佬李宗仁,不仅保住了番号,还捞到了660挺新机枪、60门迫击炮和8000支步枪,瞬间让部队“满血复活”。
在战场上,庞炳勋的“抠门”也发挥到了极致。 临沂战役中,部队被日军三面包围,副官建议集中弹药进行决战,他却下令将机枪裹上油纸,埋进战壕:“我还有下一仗要打!” 1942年禹县战役前,他预判必败,提前拆解步枪藏到地窖里,自毁旧枪换零件,最终虽然损失了九成的兵力,却保住了500人和三门迫击炮。
1937年沧州之战,第40军的弹药消耗明细堪称“泼水式打法”:步枪弹42万发(含六五、七九两种口径)、手枪/冲锋枪弹8万发(贴身近战)、轻重机枪弹90万发(压制火力);82迫击炮弹3201发(拆工事)、75山炮弹1643发(远程轰炸);以及1791枚手榴弹。 如此挥霍,是因为庞炳勋吃定后方能补货,战后南下休整,该军迅速补充弹药,次年临沂战役火力更猛。
为了更直观地了解庞炳勋第40军的火力,我们可以与其他部队进行对比。 在淞沪会战中,中央军的德械第36师消耗了200万发子弹,获得了170万发的补充;四行仓库的“八百壮士”400人作战四天,耗弹仅10%,库存还剩12万发。 而八路军由于补给困难,不得不精打细算。 1939年国民党断供后,八路军129师三个月仅耗弹72万发,不足第40军一战之半。 士兵只能依靠缴获的日械、自制土炸弹来维持作战。 晋绥军的情况则有所不同,由于阎锡山拥有太原兵工厂作为后盾,因此火力也相对充足,忻口战役砸3000万发子弹,堪比全国月均消耗量。
然而,庞炳勋的“火力神话”最终还是在1943年走向了崩塌。 此时,部队补充的新兵连机枪保险都不会开,山炮射程靠目测。 日军扫荡时,重机枪卡壳三小时无人能修,全军一夜溃散。 军火库被洗劫后,他的“火力账本”最后一页写着:“缴获:零;剩余:无。”
这支靠捡漏攒装备、靠抠门保火力的杂牌军,最终因体系溃败而消亡。 留下了一句老兵的调侃:“庞瘸子(庞炳勋)的枪,比他的兵还金贵!” 这句话,或许是对庞炳勋和他的第40军最好的概括。
"
发布于:内蒙古自治区万隆优配-能加杠杆的炒股软件-配资门户平台官网-炒股炒股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