郑虎林,陇南西和人。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,甘肃省书法家协会理事、草书委员会主任;甘肃省第十一届人大代表;政协陇南市首届、二届委员,三届、四届常委;甘肃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。书法作品入选:首届、二届、三届中国书法“兰亭奖”作品展;全国第八届、第九届书法篆刻展;我与经典——当代行书艺术展;全国千人千作书法大展;当代书坛名家系统工程“五百人书法精品展”等。
郑虎林:三省守心 墨自优游
“我们生活周遭的一草一木、一事一物,都是艺术的养分与创作的灵感。”在郑虎林看来,书法不仅是笔墨技法的传承与演绎,更是地域文化基因的唤醒与激活。从童年时的一笔一画,到如今形成鲜明个人风格、引领一方创作的书法家,郑虎林的艺术之路始终与故乡的文化根系相连,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,探寻着书法艺术的本真。
郑虎林与书法的缘分始于小学课堂上的大楷练习。“那会儿老师的鼓励让我提起了信心,再加上西和浓厚的书法文化氛围,不知不觉就走上了这条路。”
展开剩余87%最初的学习充满懵懂,照着字帖临摹却不得要领。郑虎林回忆,“现在看来那时候是喜欢,但没做到点子上。”
真正让他艺术觉醒的转折发生在大学时期。郑虎林大学攻读国画专业,精研专业的同时,广泛涉猎文史、音乐等多个领域,渐渐领悟到“书法不是单纯写字,更是文化的载体”。
↑ 郑虎林书法创作中。
1999年,郑虎林在西北师范大学读书期间,兼修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书法函授研修班。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,逐渐触摸到书法艺术的门径,也愈发感受到其中的无穷趣味。
一次偶然的抉择,让他将全部精力投入书法。“当时画画总对自己的题款不满意,想先钻研书法再回头画画,结果越写越发现自己欠缺太多,就再也放不下了。”这种“越学越觉不足”的敬畏心与“放不下”的初心,也成了他多年来深耕书法的动力。
↑ 郑虎林书法作品。
零零年代初,郑虎林迎来创作爆发期。他的作品频繁入选各类国家级展览,并连续三次入围中国书法“兰亭奖”作品展。2007年11月,郑虎林在甘肃省美术馆举办了首次个人作品展,之后又多次在兰州、天水、宝鸡、秦皇岛等地办展。他的作品兼具北地的苍凉与南派的风雅,小字“细嗅蔷薇”,笔致精微;大字“心有猛虎”,气势如虹,在轻松散淡中体现着对艺术的追求。
在创作风格上,郑虎林深知传统是创新的根基,“学得越深,才能走得越远。”他汲取多元艺术养分,大量临习古代碑帖,既学石刻的雄健之力,也学手札的灵动之姿,还融入北朝壁画的节奏与用笔特点,将绘画的丰富变化巧妙化入书法中,是当下“碑帖融合”书风的中坚力量。
↑ 郑虎林在仇池碑林观摩。
同时,他不局限于点画、结体等形式规则,而是用多变的笔势传递情感,疾书时如西汉水奔涌东流,顿笔处似仇池山云雾缭绕,在这样的收放之间,形成了“郁勃而深纯,雄浑而广大”的书法风格,呈现出“质朴正大之美”。
“郑虎林的书法作品透射出强烈的创变欲望,透射出大胆的笔墨实验冲动,气质清朗,格调不俗,毫无疑问,作品的水准在甘肃书法界当属一流。”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、甘肃书法院院聘书法家魏翰邦如是评价。
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冯剑星说,“郑虎林正以其打通碑帖融合之功夫,唯变所适之才识,于‘陇军’之中高标独步,自具匠心。”
面对外界评价,郑虎林始终保持清醒。他以“慢”对抗浮躁,在一笔一画的延宕中沉淀心性;他主动拥抱互联网时代,倾听各种声音,他说,“既要吸收合理意见,又不能失去自己的特色。”慢抵深处,铺展至广,终而沉淀为创作里的“天然自在”。
郑虎林取斋号“三省居”,既取曾子“吾日三省吾身”之意,警醒自己在不断自省中突破局限,同时,暗合陇南地处三省交界的地理特质,深藏着他对地域文化的无限眷恋。
↑ 郑虎林书法作品。
陇南历史文化悠久,书坛名家辈出。尤其是西和县的书法气息,早已浸在骨子里、融在生活里,形成了“群众关注度高,创作者与老百姓有呼应”的良好态势。郑虎林坦言,“这种氛围让我有创作的心劲儿,也激励着我进步。”
地方良性的书法文化生态,不断滋养着郑虎林的艺术表达,而书法也成了他传播地方特色文化的途径。
西和盛产构树皮制作的手工麻纸,质地粗粝却自带历史肌理,曾主要用作包装材料。郑虎林觉得麻纸的古拙感与自己的审美追求天然契合,常在麻纸上书写,山川草木的气息自然渗透到笔墨中,恰似“高山流水遇知音”的生动唱和,古意盎然,趣味自生。久而久之,郑虎林的书法也更具特色,麻纸这项古老技艺在他笔下焕发了新的生机,渐为外界所知。
↑ 郑虎林书法作品。
“作为本地人,能尽己之能为故乡做点事,是分内之责。”郑虎林常这样说。
郑虎林以笔墨激活地方文化,也用热忱传承一方薪火。近年来,西和籍中青年书法人才喷薄而出,在全国各大展览中表现抢眼,形成书法界的“西和现象”,受到省内外广泛关注。作为西和书法生态的构建者,郑虎林的角色远超个体创作者范畴。
受其倾囊相授的年轻创作者何志军说,“郑老师带活了我们西和书画界,让更多人感受到书法魅力。”
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、西和县书协主席沈澎评价道,“郑虎林老师书法造诣深厚且风格多元,是西和书坛的核心引领者。他的艺术馆完成后,必将推动西和书画事业继续蓬勃发展。”
↑ 郑虎林书法作品。
郑虎林坦言艺术创作“是世界上最难的事,时间花到也未必有成果”,但正是这种近乎执拗的热爱,让他始终保持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案几与纸墨,时常体验,经常琢磨,反复试错,“动用一切资源去解决问题”,在不断完善与突破中接近“心手双畅、优游自如”的理想境界。
对郑虎林来说,书法已不仅是一种艺术,更是一种文化、一种精神、一种人生态度。
案头麻纸铺开,孩子们围在桌边,小脑袋随郑虎林挥毫轻晃,亮晶晶的眼睛追着笔锋流转,不时有小手点点笔画,小声猜度。
↑ 郑虎林指导孩子们学习书法。
“写字要用心,更要会看——这麻纸纹路,多像陇南山的褶子,藏着数不清的故事。”郑虎林点拨道。
前路何在?郑虎林笑言,身边这些小小身影便是最好的答案。当稚嫩指尖握住毛笔,山间褶皱添上新墨,这绵延千年的笔墨传承,自会抽枝展叶,伸向更远天际。
(文/记者 石鼓 李荃 张子宁 李斌)
发布于:甘肃省万隆优配-能加杠杆的炒股软件-配资门户平台官网-炒股炒股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